“探究式-小班化”示范教学校园行第四场活动于11月13日下午在望江校区基础教学楼A座504多视窗教室举行。第三届“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多视窗互动教室)获奖代表、各学院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Yousef Faraj、妥佳宁、黄睿洁三位特邀获奖教师围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作了交流报告。
首先,教务处相关领导为获奖教师们颁发了奖杯和获奖证书。
Yousef Faraj老师以“Are we provid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为题作了发言。Yousef Faraj 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博士,他曾在企业工作,但因为帮助别人获取知识和能力所带来的愉悦感让他投身到教育行业。在川大任教之前,他在英国利兹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是英国高等教育学院(U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粒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Partic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PSE) )、国际工业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Process Tomography (ISIPT))等多个研究组织和机构的成员。
结合他的工作经历,他指出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即除开记忆、理解和应用,还应该懂得分析、判断和创造。
为了践行这一点,他采用非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活跃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他主要阐述了自己的三大教学策略—“翻转课堂”、“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效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金字塔。
在课程设计上,他十分重视学习目标的明确,并且在每一张胶片上都会给学生标注对应的学习目标编号;同时运用智慧教学手段让课堂成员实现全联通,并通过这些程序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以及获得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同行听课、校外专业人士听课四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妥佳宁老师以“如何以课为中心而不是以讲为中心”为题进行了分享。
妥老师以百年前中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周作人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课堂为例,详细讲述了周作人的课“真的好吗”,“好在哪里”,“哪里不好”,“能不能更好”,从而说明真正好的课核心在于内容而不是在于形式。并在肯定形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学术化。最终从学术前沿、课程深度与系统性,及学术理念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得。
连续做了4台手术的黄睿洁老师顾不上休息就赶来作了题为“口腔临床医学小班化教学的心得与反思”的发言。
黄老师坦言作为家里的第三代川大人,见证了整个川大的变化,尤其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她首先解析了教学比赛课程“牙外伤之全脱出”的整个设计思路,从而引出课程设计的关键点。
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以及教学环境的变迁,促使她思考怎样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的同时又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得以强化。
在互动研讨环节中,老师们共同研讨了涉及“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和共性问题,如何协调碎片化学习和知识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如何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使学生感到负担太重?如何进行人文学科的过程考核?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等等。老师们热烈发言,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给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做好学习社区建设,让同学成为朋友,成为互相帮助的学习伙伴,对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