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以“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系列报告会第二场在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中圆满结束,来自数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7位教师代表做了主题报告。
数学学院谭友军教授以“踏实工作,逐步提升教学能力”分享了30年来的教学工作体会。他表示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家国情怀、学术道德。谭老师通过给学生讲授学长学姐、学院专家、院士等身边人的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学生,在每一次教学、研讨、作业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怕犯错,时刻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专研精神。关于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他表示尽管教授数学已有30年,但是每年都在更新教案,对于不同班级及年级的学生,也会因材施教更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同行交流,不断反思和创新教学对于教学能力提升尤为重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小红教授以“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一些思考和体会”题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材料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标准》、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建设“课程思政”榜样课程等总体情况。随后他以《晶体物理》为例介绍了他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举措。他认为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的,应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及方法应是潜移默化及显隐结合的,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采用专题式、案例式、视频材料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如在课前和课间选择播放大型科教纪录片《大国重器》,讲授2019年荣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的十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等等。
机械工程学院刘晓宇老师围绕“践行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以一名工科青年教师的视角,从四个方面介绍机械工程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过程育人理念为纲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依托,着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二是院系多措并举,倾心打造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牵手校外优质资源,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三是以自己的《测控仪器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重构教学设计,让专业课课程思政落地。四是自己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潜心投入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厚植金课情怀,助力“金课”打造。
电气工程学院赵莉华副教授分享了“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质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而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关键在于课堂互动、学生活动、主动学习等,具体方法包括“做中学”、项目学习、统整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她特别指出,相关教学活动不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其思维活动是否在开展、开展到哪一步、是不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前线上学习和课后总结、测试等全过程学业评价,让学生课上、课下必须“忙”起来,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教学从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学模式转变。
化学工程学院周加贝老师以“基于过程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提升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开展教学学术提升课程质量的经验。他针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考试的反馈周期长且反馈信息少的问题,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全过程即时反馈,如开展课前讨论测验,课中及时反馈,课后思维导图+小班研讨,增加反馈的维度,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了解。最后,他强调在过程化学习中,收集并分析学生的相关数据也有利于老师进一步改善及创新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苟立教授以“立德树人、细节入手”为题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她表示课程思政的开展应是课堂教学及课下互动共同进行协同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及目标,并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学习、网络学习、课前小测验、树立榜眼等方式,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前沿,激发学习和科研兴趣。在课下,通过建立各类网络平台、个别交流、学科讲座、拓展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也明显提高。
大讲堂的报告全面地展示了不同学科老师们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探索与实践,为全面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生动的案例让参会老师具体学习了如何利用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如利用教学数据等对自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究,提升自己的教学成效和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