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以“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系列报告会拉开序幕,来自经济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的9位教师代表做了第一场报告。
经济学院段海英副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思政的感悟与实践——以‘财政学’为例”的报告。她认为,上好专业课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专业课教师要增强思政意识,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注重提升知识含量。她表示,老师们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乡土乡情、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优化课程,增加内容供给。以 “财政学”为例,她加强了学生对现实国情的教育引导,增进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改革发展成就的理性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国家、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文学与新闻学院操慧教授在题为“新媒体语境下研究型教学的可能与可为”的报告中表示:21世纪以来,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不断变化,新媒体作为技术变量和思维变量引发教育的全面变革。新闻传播学科主要以社会科学为底座,不断融入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对传统教学与教育的知识传递和能力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赋予新使命。传受主体的一体化、知识分享的协作化、媒介学习的自觉化都要求教师要以创新学习和专业研究的主体姿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及其转化为有效能力培养的实践。她以自身的专业研究融入课程教学的经历与心得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评论实训调查推动研究型教学。最后,她指出学科的特定性与研究的贴近性提供了可能,走向了必要。高质量的本科教学要为社会输送面向未来的有思考力和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媒介素养养习的核心是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理性人文的精神——这些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为的空间。
艺术学院杨怡静副教授以“广播电视编导‘多环节、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做报告。她指出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将传媒教育的理性诉求与艺术教育的感性特质加以有机融合——既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媒介价值情怀与专业创新活力,亦重视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育课题。她介绍了广播电视编导“多环节、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将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浸润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真挚高尚的价值情怀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协同效应,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之境。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张涛副教授分享了“营造课堂的吸引力:兴趣与实用”。他认为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很难彻底完成每门课的要求,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进入到“糊弄”老师、“糊弄”课程的学习状态。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地实现高阶学习,张老师分享了如何通过加深课堂知识的学术性及应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袁东智副教授以“教育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升教学学术能力”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课程建设和应用得到迅速推广。新冠疫情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各地的教学模式,推动全球高校普遍采取在线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高度依赖互联网的教育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学学术是用学术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投入与学术研究同等甚至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随后,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方面,讲授了如何提升教学学术能力。
华西临床医学院柴桦老师以“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建设思路”为题,介绍了课程思政概念的渊源及其发展,辨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关键词及常见误区,分享了以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华西实践”措施,经过多年建设,华西建成了一批课程思政榜样课程,构建了医学课程思政分类体系等。
华西口腔医学院程然副教授以“教学研究论文浅谈”为题做了报告。她表示教学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论文的一部分,其与科研论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创新性、学术性。教学研究论文的特点在于其还具有实践性,需经过教学实践进行总结、验证和发展。教学研究论文大致分为方法式、观点式和随笔式集中类型。方法式教研论文形式与科研论文较为接近。观点式教研论文包括教学类综述,以及教学观点的评论。
公共管理学院周文泓副教授以“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教学能力建构策略”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教学能力的建构要义在于如何形成问题导向、价值引领、全面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体系。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明确了方向与丰富多元的场景,为将教学静态知识教授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创造提供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空间。随后,他以档案学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如何为专业课程提供场景具化,建构多元教学空间的可行策略。
最后,哲学系副研究员余玥以“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学术分工和衔接” 为题进行分享。2019年,四川大学进行了本科教学大讨论,将通识教育提高到了新高度。今年秋,第一批通识核心课程开始运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中,厘清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分工,建立它们相互配合关系,成就了促成通专并荣、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他从自身教学经验和学校发展理念角度入手,对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学术分工和衔接加以分析,并提供了案例和可行性分析。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近百位老师参与。不同学院老师们的分享为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学术能力提升提供新理念、新做法、新思路。每周五下午的“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还将连续举办3周,邀请不同学院的教师代表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做报告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