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10月21日,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举办,各界专家在“创新与行动”这一主题下,围绕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如何布局与建设、课堂革命与教学创新将如何实现、现代产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该将怎样建设工程教育改革等重要命题展开探讨。本次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8·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高博会”在参与企业、展览展示、参会人员、论坛及活动规模等多方面创造新高,1000余所高校的超过2万余名教师参展参会。
由我校协办的分论坛三聚焦“课堂革命与教学创新”于20日上午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场座无虚席,过道、门口、讲台前也挤满了或站立或席地而坐的参会者,场面火爆,体现出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热切关注和进行深入学习、探讨的强烈愿望。
主讲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马伯强教授
主题:《量子力学》小班讨论课实践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以“量子力学”为例,介绍了北京大学自2012年开展的“小班研讨课”改革。课程组老师多次研讨交流,师生积极参与、思考、进行高质量的研讨课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马老师分享了该门小班课上独特的教学方式:
主讲人: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徐骏
主题:优质课程建设的理念、思路与举措
徐处长回顾了优质课程的建设背景、介绍了南京大学优质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探索实践。适应“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
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随后,徐处长进一步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宇宙简史”课程和 学生主导的DIY研读课等内容,充分展示了南京大学如何聚焦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进行课堂、课程改革,围绕“教学模式变革”与“学习模式转型”两个核心,系统推进“课堂革命、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 ”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经验
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随后,徐处长进一步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宇宙简史”课程和 学生主导的DIY研读课等内容,充分展示了南京大学如何聚焦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进行课堂、课程改革,围绕“教学模式变革”与“学习模式转型”两个核心,系统推进“课堂革命、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 ”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经验
主讲人:西北工业大学前教务处处长 张军
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由这些问题引入,张老师系统梳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背景、理念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
张老师认为,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课程、学生,其中课程是基本单元,一组课形成一个特定专业,通过课程关联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模式,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随后,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张老师从管理模式的转变、学业指导方法的发展、学生学业分析、智慧教学环境支持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最后,面向未来的教学,提出了畅想。
主讲人: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 徐忠锋
主题:打造“四精模式”新课堂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心存敬畏、行有担当”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首责和主阵地,是提升质量、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徐处长介绍了西安交大的“四精模式”新课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针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管理的几大难题,通过技术—制度—管理—服务协调联动的手段,激发师生共同敬畏课堂,实现“心存敬畏、行有担当”的课堂教学,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目标。“四精”新课堂整体框架
主讲人: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梅锦春
主题:以学为本,多元评价,课程评估改革新探索
梅处长从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评估模式的发展进行介绍,引发深入思考。他指出,课程和质量是高等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也是最核心的两个词,同时也是含义最丰富、最难以界定的两个词。专家学者、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各自对课程的都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质量需求。美国学者阿特巴赫把课程比作“黑匣子”。 开展课程评估,解读黑匣子、深入全面了解课程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领域重要命题。
主讲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 洪玫
主题: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洪老师引导参会者们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等问题。
她细致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面向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任务活动,分享了课堂教学中适用的有效策略和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参考书目及教学工具,给参会老师们提供了众多实用可操作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