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

    通识必修课程《中华文化(文学篇)》的线上教学(主讲教师:罗鹭)

    添加时间: 2020-02-27 发布者:教师发展管理员点击次数:

    通识必修课程《中华文化(文学篇)》的线上教学(主讲教师:罗鹭)

    课程介绍:

    《中华文化》是自2004年开始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四篇,每篇3学分,同学们任选一篇完成必修要求。

    罗鹭老师讲授的是《中华文化(文学篇)》,选课人数超过两百人。

    采用的授课方式主要为QQ群教学。

    课前准备:

    1.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知识点进行PPT讲解视频录制。

    2.在正式开课前一周,建立课程QQ群,要求助教和所有选课学生加入QQ群中。

    3.提前测试,熟悉QQ群教学的方法。

    课程安排:

    1.在授课前一天上传各类学习资料,让学生有个熟悉材料的过程。

    2.课上准时在群内发布学习安排,指导学生观看课程视频,然后再QQ群内进行讨论、提问、抽点、答疑。

    3.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思考和下次课的预习。

                                                   

    由于本次授课为本学期《中华文化(文学篇)》本学期第一次课程,所以视频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中,老师进行了自我介绍,介绍了本课程的授课主题是《诗经》,并对课程指定教材、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说明。

    (二)诗经的作者与编者

    诗经的作者,大多数是无名氏,少数有作者姓名,如《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鲁颂·閟宫》: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关于《诗经》的来源,有王官“采诗”说,士大夫献诗说。关于编者则先举《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删诗说,及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朱子语类》等各家言论,启发学生自我思考;再举《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引出《诗经》的最早编者可能是周朝的乐官。

    课程效果:

    由于提前录制好了视频,有效避免了直播课程的断线、卡顿、模糊等情况,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有效利用qq群和学生进行讨论,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观点都能被听见,同时不同观点还可以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老师抛出问题时,同学们的回答非常踊跃,且在回答中能够做到互相交流讨论。

    善于总结的同学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引发他人的思考。

    文新学院杜语同学写道:“关于采诗说和献诗说,我认为都有可能。因为采诗说主要是聚焦于民歌,而献诗说是聚焦于士大夫的作品。我们知道,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修辞手法,而风雅颂是诗歌形式。其中,风乃民间作品,雅是士大夫作品,颂则是宗庙音乐。因此,或许采诗和献诗二说并不互相排斥,甚至很有可能是共同存在的,所采之诗与所献之诗皆由周朝乐官所编纂,最后形成了诗经的初始样貌。”

    虽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年级,对文学的热爱却一以贯之。《诗经》作为五经之首沉淀了数千年的魅力,通过学习和认真思考,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充实的课堂内容更催化了热烈的讨论气氛,可称得上“百家争鸣”。

     

    课程经验:

    1. 线上百人大课堂尤其需要重视课堂秩序,积极引导学生实行课堂“自治”。因为QQ群里人数太多,所以气氛热烈的同时会造成刷屏的情况,这个时候老师、助教以及群里的同学可以主动进行提醒,防止刷屏冲淡主题,打乱课程进度。同学主动发言提醒“停一下”,会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形成融洽的课堂自治氛围。

    2. 老师要主动弹性化把握课堂节奏,才能让线上互动有收有放。本课程先看课件视频再自学,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同时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师运用讨论、抢答、点名回答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同时适时进行引导,掌握课堂讨论节奏,让大家在畅所欲言的同时顺应课堂预设进度。在总结内容时,要开启全员禁言模式,让所有学生发散的思维暂时集中到一点上,加深印象。线上讨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无边界沟通的优势,只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好节奏,和学生的距离会更近。

    3. 公选课更要注重深入浅出,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同学的问题反馈要有不同的技巧。有同学对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机械学院刘家伟同学提问“周代乐官可以称为一个课题组吗?”罗鹭老师也给出了形象的解答:“太师是课题负责人,小师是副组长,瞽矇、眡瞭是成员,府史胥徒是搞后勤保障的。”这一回答广受同学们好评。不同的学科背景让文理工医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交汇,深入浅出的形象解释则为课堂增添了生动性。